211.祠堂文化与谱牒文化有关吗?
祠堂文化是谱牒文化的一部分。由于经历了特定的社会变革时期,极“左”的激进理念直接强烈地冲击着传统宗族观念和宗法制度,这一冲击在谱牒文化和祠堂文化常常有所体现。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刻,在新中国成立前修谱时,部分氏族精英将桐堂碑记、楹联、匾额等录入谱中,体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忧族的意识和高度的社会发展预见性。此其一。其二,新时期续修家谱,大多是先续谱后修祠,相当部分是谱能续修而祠无法建,而也有部分是祠谱并举,故而直接将祠堂文化中的碑记、楹联和匾额一并录入谱中的。何况祠堂文化和谱牒文化在本质是一脉相承的,而从比较的角度看,祠堂文化比谱牒文化更加张扬,更具显性,更有公共观赏性。
212.祠堂碑记撰写应注意哪些问题?
若“碑记是刻在碑上的记事文章”,则祠堂碑记即以祠堂内容为主体的刻在碑上的记事文章。一般介绍祠堂的建筑历史、结构布局、精英人物、文化内涵等,是一种富有个性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体,具有浓郁的散文风格。撰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:一是突出重点,详略得当。如《礼嘉周陈王氏宗祠修缮碑记》以宗祠与名士钱名山关系为重点。二是注意语言的文学特色,运用对偶、排比、比喻、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,文句形式骈散结合,阅读效果朗朗上口,如《胡氏宗祠重建碑记》之宗祠文化布局的介绍。三是注意表达方式和结构变化的多样性,周陈王氏宗祠碑记以“周陈王氏,崇祯草创。嘉庆扩建,历时八年。……三百余年,几经沧桑,洪杨未曾摧,日伪不敢毁,祠貌依然”叙述铺陈,以铭文结尾。而横山陈氏宗祠以“自古宗庙立而先灵妥,谱牒葺而世系清,善款集而堙祀隆,三者之系,惟结人心,昌百世,鼎人文也”议论开头,以对后裔提出希望结尾。四是注意突出宗祠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。宗祠的建筑形制与文化功能,可谓大同小异,而从小处着眼,即使按同一图纸施工的宗祠,其文化内涵截然不同。五是体现写作的文笔风格,写作犹如书法与摄影,同一个字可体现不同的个性风格,同一幅图可展现不同的艺术效果。
213.祠堂楹联有哪些基本要求?
无独有偶,世界文学都源于诗歌。在中国,尽管楹联的诞生晚于诗歌,但小小的楹联似乎是诗歌的缩影。而诗歌的水准如何,似乎又是衡量国学水平的一块小小试金石。因此,楹联虽小,却是国学功底的具体展现。欣赏和撰写楹联,尽管有众多的知识、技巧和方法,但基本的三个常识必须注意,即字数相同、词性相对、平仄相反。
214.祭祖文的写作要注意些什么?
祭祖文主要是哀悼先祖的文辞,写作时感情要真挚,要表达出悲哀沉痛的感情,读起来委婉动人。过去的祭文,人们习惯以“维”字开头,“维”是助词,作发语词用。其内容比较简短,语言精练,以四言押韵者居多,结尾常用“尚飨”收尾,“尚飨”是希望亡灵采歆尝祭品之意。新祭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变化和发展,在内容上体现了积极的思想和时代精神,既有寄托对死者的哀思,又鼓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,语言朴实,感情真挚,有用韵文写的,也有用散文写的,比较适合家祭之用。
215.“追谱记”的撰写有哪些要点?
顾名思义,“追谱记”的体裁为“记”。首先,记叙要生动形象,主题鲜明;其次,要合理剪裁,评略得当;其三,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多种修辞手法,使表达高有感染力;其四,要突出谱学理念及其续修意义,体现人文理念的传承。
如今的“追谱记”在旧谱中有时也有体现。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谱牒流失,而族人不辞劳苦找寻,终使谱事大功告成,成为谱史的一大亮点,很有历史意义。因此,好的“追谱记”可以入谱,这是毫无疑义的。
216.修谱会议记录或发言稿、颁谱大会发言稿能否录入谱中?
修谱过程的会议发言、会议记录或颁谱大会发言等,一定程度上体现修谱的过程及其文化理念。但一般不宜录入谱中,尤其是颁谱发言在修谱之后,有的因发谱后而发言已备,故先期录入谱中,造成倒挂。当然,若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历史意文的修谱会议发言或会议记录,可适度选录。
217.图片说明须注意哪些要求?
图片说明首先必须简要精练,突出主题:其次注意版式的协调,竖版家谱若说明文字较少,可采用“从右至左”的横排式,若文字稍多,一般应为“从上至下”的竖排式。
218.为何说谱牒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?
正史是记载国之诸况大事、盛衰兴替而汇撰为史。方志是记载一方民情、生息、行政而为志。谱牒则记载宗族族源、分衍居迁、世故风俗、宗规族约、人文记事而成谱。这三者的共同点均记录人类的活动,正是人类的活动才构成了历史,谱牒所记载的内容,可补正史之不足。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言“夫家有谱,州县有志,国有史,其义一也。”当代史学大家顾颉刚也说“今我国史学领域尚待开发的两个‘大金矿’,即地方志和族谱”。文稿:朱炳国 岳祖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