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5.为什么要十分重视校对工作?
修谱关系到千家万户,要100%精准正确不容易,但工作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做到100%精准、正确。在当代出现的错误不加以订正,就会讹传下去,如果说,错误率对全谱来说是1%的,但对于某个家庭来说可能是100%的错误。发谱后虽然很少有人通读全谱,很少有人能发现错误,但千家万户都会恭读本户的世系世表和一门同宗族人的世系世表,如有错误都会发现,并会情绪“发酵”,其重视程度非同小可。如有差错,有的族人可能会不依不饶。不可能用“差错在所难免”来进行解释,可能是“一丑遮百妍”,把我们的修谱工作都搅黄了。我们修的谱应经得起千家万户的检验,因此,一定要万分重视修谱过程中的校对工作,做到百分之百认真,百分之九十九也不行,把错误消灭在付印之前。
226.家谱编纂方和家谱制作方各自的校对重点是什么?
校对谱牒中的差错是制作公司和编纂方共同的责任,两者要互相协同,不能推诿,校对工作也各有重点。一般来说,制作公司要保证尽量按来稿原文进行文字录入,明显差错要予以纠正;一般编纂方都是首次进行这项工作,而专业制作公司有丰富的经验,编纂方应尽量采纳专业制作公司的建议,不可固执己见,造成“硬伤”。在校对的具体分工方面,家谱制作公司对文字录入的正确性负全责,字体、字号保持全谱的一致。对编纂方交来的校对稿的打印要细心对待,专心改正。发现问题和编纂方沟通交流,尽可能取得共识。对家谱中的名讳、地名、生卒日期及其他要素的校对和补遗,则是编纂者的责任。
227.编纂方校对的重点是什么?
世系世表是族人关注的重点。世表中人名、生卒日期是错误的多发点,尤其是出生年月和生肖要一致,一般在年份的推算中会错一年,但生肖一般不会报错,所以年份干支和生肖,以生肖为准进行校对。
世系和世表中,世次、名讳、排行应保持一致。
228.上门与族人校对应注意哪些方面?
(1)校对名字准确无误。调查时往往只问这个人叫什么名字,而不问这个字如何写,因此会产生音同形不同的情况。如“产”和“灿”、“法”和“发”、“清”和“青”、“中”和“忠”、“福”和“馥”、“生”和“森”等等;上门校对时应问清这个名字写法是否准确。还要注意形似字不同的字,如“金”和“全”、“惟”和“维”、“熙”和“照”,“吴”和“晏”、“俊”和“後”等等,所以校对要细心。
(2)校对内容是否完整。这次修谱距上届年代久远,少则六十几年,多则近百年。上次修谱同治、光绪、宣统出生的人还在世,现在均已去世,民国初年出生的现在也有许多人已去世,这些人都应补上死亡的时间。校对时不能只看自己的下一代,更要追溯到上面二代到三代。死亡日期起码能给出年份,再尽可能给一个月份。如子女在世的父母不应该“卒失考”;孙子已出生祖辈不应“卒失考”;夫妻一方在世另一方卒期应详细;近二十年去世的卒期也应尽量详细,因为火化要注销户口,派出所都记录在案,完全可以查到。这样才符合“上溯高曾以追远,下集子孙以聚族”的要求。由于年代久远,死亡日期有的确实记不清了,但应慎用“失考”,“失考”太多说明修谱不认真,有的不是“失考”而是“未考”。如有一部谱,调查人员在校对时,看到一个族亲是1918年生,怎么还没有死?就随意地添上“卒失考”三个字,殊不知此人长寿,至今健在,四个儿子也健在,结果把活人改成了死人!这是典型的不负责的人必然产生的极大错误。要忌用“待考”,现在不考,难道等三十年后别人去考吗?另外上次修谱未出嫁女要把“未字”改为适何地何人,达到内容上的完整性。
(3)核对出生日期。旧谱均以农历纪年,现在公历农历并用,有的人习惯用农历,有的人习惯用公历,要问清是公历还是农历,因为谱中有干支,即有生肖,干支与农历有关,公历的一二月份是农历年底还是年初,干支就不一样。一般人生肖不会说错,年份可能记错。有了干支,年份不会发生错误。核对时不要只以身份证或户口簿为准,因为有的身份证户口簿出生年月日既不是农历也不是公历,所以出生年月应该强调再与本人核对。
(4)核对配偶情况。配偶从法律角度讲夫妻双方互为配偶,但从字义上来讲配偶多指妻子。娶进媳妇,一般包括四个内容:何地人;何人女;在女孩中是何序次;何名。这样写从姻亲关系讲子女应知晓舅家。当然,有的内容不知情或不愿说也不要紧,但最起码应有配偶姓氏,因为子女要知其母也。出嫁女一般包括两个内容:嫁何地、嫁何人。
(5)核对地名是否准确。在本县范围内地名一般写到自然村,外地的一般写到市,县。地名的核对要注意三点:一是地名写法的准确性。如陆家塘、陆家村、陆家巷,到底哪一个是常用名;二是地名是指自然村而不是行政村或村民小组;三是指当时居住地,而不是现在拆迁或搬迁新居的地名,这样才符合历史的记载。
(6)核对学历。学历反映族人的文化水平。老谱凡是进士、举人、庠生等亦写进谱中,现在文化程度的表述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人可以写到高中毕业,因为那时能读到高中的人不是很多,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一般应写到大专以上,因为80年代基本普及高中教育,高中毕业不稀奇了。大学毕业应有具体的毕业院校名称,“大学文化”“大学学历”这种写法含糊不清,“大学文化”指文化水平达到大学但不一定大学毕业,“大学学历”是指清华大学毕业还是常州工学院毕业?档次相差一大截!毕业院校名称是指当时校名,而不是现在校名,如南京河海大学以前为南京华东水利学院,如果70年代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写成河海大学毕业就违背了历史。
(7)核对职称。职称体现族人的业务能力,职称与学历、资历密切相关学历越高,资历越长,职称相对亦高,所以大学毕业生应问一下有什么职称。
(8)核对职务。职务体现族人对社会承担的责任,世表中职称一般可写到科级以上。职务应有具体的单位名称,如局长有部局级、厅局级、处局级、科局级,单位不明,职务也就不清。
(9)核对独生子女挂线。现在实行计划生育,绝大多数宗谱都存在独生女挂线情况,出嫁的独生女挂线应包括夫妻双方出生日期,夫婿居住地,所生子女姓和名。出嫁女所生的小孩省略姓氏是不恰当的,因为绝大多数子女随父姓,极少数子女亦有随母姓,省略姓氏就不知道这个子女姓什么了。
(10)核对迁徙地。写迁徙地的目的是后人修谱时便于查找,同时后代亦可知道自己祖先的迁徙过程。过去族人都是聚族而居,世代不变,如果迁徙他村必须写清。现在科技发达,迁徙也频繁,在原地区范围居住者一般不必写迁徙地,因为今后网上查找非常方便。迁徙原地区之外的应该写上迁居地,迁居地一般写到市、县名称即可。
229.校对工作要进行几次?
校对工作至少要进行三次。所以在工作计划中要安排足够的校对时间,以消灭差错,保证质量。时间和质量的矛盾,以保质量为主,几十年修一次谱,不要过分在乎几个月的时间。
校对工作除制作公司自校外,编纂方至少要进行三次校对。
第一校:拿到打印的初稿后,编写人员要对照采集登记表普校一遍,再交制作公司更正。
第二校:全面列出补遗部分和需要解决的疑点,交原采稿人登门补登和释疑。不要忽视彩照图像和图像外文字的一致性,特别是彩照人像和文字姓名的一致。
第三校:全谱再普校一遍,对文字、文章作最后的修改,然后由采稿人入户最后签字确认。
230.为什么一定要入户签字确认?
由于申报人第一次申报时对信息要求不够明确,信息或有模糊、错漏;采稿人对采稿要求也有逐步明确、逐步完善的过程;采访人补登时也可能工作马虎,不能保证信息的正确性;如未经户主最后签字确认,发谱后发现错漏可能会互相推诿,引起纠纷。所以,最后入户签字确认是明确责任、消除后的关键措施,绝不可少。
231.印谱完成后或发谱后发现差错怎么办?
印谱完成后发现一般性遗漏或错别字,暂时不做修改,如发现人名、世数的个别错误,可雕刻印章在错漏处盖红印章(此法古已有之)或打印后粘贴。
发谱后,一般会反映一些错漏,因为读谱的人多了,检错的人多了,发现一般的错漏,确实在所难免,纯属正常。补救办法是集中汇集所有错漏,包括文章中错别字,世表中的一般错误,印制勘误表,发至各谱,随谱保存。如有关当代存世人物的重大错误,如采取以上措施,当事人还不依不饶,且影响较大,则由编委会集体讨论解决办法。最后的措施只能是纠错后重印该页,将错漏卷集中收缴重新拆线装订,由编委会承担经济损失,这是“下下策”,是对前期校对工作失误的惩罚,千万别出现这种情况。文稿:朱炳国 岳祖瑞